能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一直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三座大山”。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势在必行。报告中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和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各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治理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各国必须尽快减少对传统不可再生的、污染排放量大的能源的依赖,转而开发和使用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问题。
一是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还不足,财政补贴投入到研发的资金较少,技术标准提升困难,新能源汽车使用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面临着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重大考验。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不断突破和成熟,但是汽车安全事故却面临着倍增的局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发生多起起火事故,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以自燃事故最多,共9起,占比31%,可知电动电池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或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驱动的动力电池的研发,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中处于关键地位,应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研发力度。
二是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不足。政府补贴消费能够很好的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结构。但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也是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安全性的考虑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和质量,便利性的考虑则基于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充电桩、换电站的建设等。虽然随着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扩大,许多停车场已开始了充电桩建设,但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充电桩建设规模没有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而扩大、燃油汽车占用充电桩车位等问题。
三是过度依赖补贴政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府补贴在2017年加速退坡,相关产销量在2019年出现了首次回落医疗器械企业,这一现象说明补贴激励仍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经过近十年的补贴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对补贴呈现出过度依赖的需求。此外,这种过度依赖还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行为的出现,使补贴资金造成巨大浪费。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研发投入受政府补贴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绩效,高新技术产业仍然需要保持更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来说,企业的研发投入程度为2%时才能维持其正常生存,研发达到5%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政府补贴应向核心技术研发水平高的企业倾斜,避免资金流向低技术水平的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力争实现研发补贴的激励效应并帮助企业向正外部性发展,鼓励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自主创新,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使产量与质量同时增长,让消费者不仅因政策因素接受新能源汽车,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是完善政府的补贴结构。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我们还要在技术研发、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新能源汽车发展补贴从生产和消费转移到研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应当健全多元化补贴形式,灵活补贴方式,完善补贴结构。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是联动发展的,上游产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下游产业如充电桩建设,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环节,提高汽车零部件以及使用材料的性能,完善充电桩网络的全覆盖,有利于促使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借鉴国外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大力进行政府采购,将公务用车中新车采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定为10%此外,改善补贴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新新能源汽车购买的低息贷款,并降低贷款抵押的门槛,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补贴的层次,按照能耗和排量,不同的车型享受不同的补贴,促进绿色发展。
三是健全补贴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补贴退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补贴效率,政府还应提高监督管理水平,落实风企业生产到消费者购买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加强补助发放的透明度,呼吁社会公众共同监督补助使用情况。政府应当提高企业使用补贴在行政、民事、刑事方面责任,减少骗补行头为的发生,做到对企业,申请补贴的全面严格审查,后续应随机抽查,重点打击骗补的企业,如发现弄虚作假或瞒报等行为的出现医疗器械企业,第一时间撒销补贴并进行严肃处理。促使企业高效合理利用补贴款项,带助企业做大做强,在补能过程中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退步,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